鹏辉能源在2024年8月28日的产品技术发布会上展示了新型的储能电池和固态电池技术。
此次新品发布,鹏辉能源聚焦户用储能、电力储能、新型电池技术三大核心领域,为市场带来更安全、高效、持续的电池解决方案。在储能方面,推出户用储能低温电芯POLAR系列、电力领域高功率大容量风鹏电芯590Ah;在新型电池技术方面,发布第一代固态电池技术及未来研发路线。
1、低温户储电芯POLAR,聚焦极寒地区的锂电应用
此次发布会,鹏辉能源针对低温焦虑这一行业痛点,向市场推出了全新一代低温户储电池:POLAR系列,可以实现-30℃低温到90℃高温的宽温域充电。鹏辉能源通过LTSC低温超导通技术、微米级自适应结构、多维共聚粘结网络三大核心技术,进一步突破低温充电技术瓶颈,将充电温度下探到-30℃,充放效率达95%以上且低温运行性能稳定,极大满足低温地区户储客户需求。同时,POLAR系列在保障电芯极致低温应用工况下,通过材料体系复配搭建平台,最大程度还原电芯高温使用边界,实现最高充电温度60℃,横跨90℃充电温域,满足各种复杂、多样的终端应用需求。
在循环寿命方面,鹏辉能源通过自修复仿生SEI膜技术并构建高维稳定性及低阻抗电芯界面,持续优化循环性能,POLAR系列实现了1C/1C循环寿命达5000次以上,用户可使用15年。
在安全方面,考虑到户储对于家庭储能的高安全要求,POLAR系列可完美通过热失控等苛刻类安规测试,在热失控测试中,POLAR系列触发热失控电压突变后的静止时间内,不会发生起火和爆炸。
目前,鹏辉能源低温户储电芯POLAR系列50Ah、72Ah、100Ah已量产交付。多样化的容量方案,POLAR系列更大满足了客户多场景应用需求。
2、风鹏电芯590Ah,高能效、高循环、高功率、高安全的储能电芯
鹏辉能源基于市场需求推出新一代大容量风鹏电芯590Ah,实现了97%高能效,10000次循环,2P高功率,着重聚焦高安全、高功率、高能效。
鹏辉能源从材料微纳结构设计、三维超导网络构建、高效锂离子液相传输及超快离子导体界面修复等多维度进行创新,构建了行业领先的离子海绵高能效平台技术,将风鹏电芯590Ah能效水平提升至97%。
循环方面,鹏辉能源基于万次循环平台技术,实现了超越传统磷酸铁锂电芯循环寿命的材料体系创新。风鹏电芯590Ah循环寿命达10000次以上,极大降低了客户全生命周期投资成本。
风鹏电芯590Ah的优异能效水平和循环性能的基础上,实现了2P超高功率,完全满足终端市场匹配半小时的使用工况,顺应储能调频需求。
在安全方面,鹏辉能源自研极致安全体系,通过自由基湮灭技术快速铲除堆积的热量,并通过纳米盾技术建立安全、可靠的纳米耐高温涂层。电解液方面,传感凝胶技术可实现高分子固液,让电解液凝胶化。鹏辉能源从底层逻辑构筑了风鹏电芯590Ah强大的安全防线。
风鹏电芯590Ah,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量产。
3、第一代全固态电池,通过针刺、大幅降本
此次发布会上,鹏辉能源还展示了第一代固态电池20Ah实物及内部切面,公司自研的高离子电导率、高稳定性、低成本的氧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,实现了固态电池在工艺和材料的双向突破,解决了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工艺技术难题。
据鹏辉能源发布的消息,鹏辉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技术,通过电解质湿法涂布工艺创新,解决了氧化物电解质的制备工艺难题,极大推动了鹏辉能源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。传统氧化物电解质需高温烧结为致密陶瓷,工艺能耗高且效率低,同时,陶瓷固有脆性,也使其难以制备大容量电芯。
通过独特的电解质湿法涂布工艺,鹏辉能源成功绕开氧化物固态电解质高温烧结过程,避开陶瓷材料固有脆性,大幅简化工艺。采用此工艺的固态电池,整体成本相较常规锂电成本预计仅高出15%左右。未来3~5年,随着工艺不断优化及材料进一步降本,有望达到与常规锂电相同成本。
鹏辉能源自研的第一代固态电池,完全采用无机固态电解质替代隔膜与电解液,消除了有机电解液的安全隐患,为下一代高性能固态电池开发带来了更多可能性。此外,还通过新型无机复合粘结剂,鹏辉能源有效改善了陶瓷弯折易脆特性,提升了电解质层的粘附与塑性,大幅减少固态电池内短路概率。同时,通过功能添加剂,有效提升无机复合电解质层的离子电导率,降低电芯内阻值。并通过添加高导热功能添加剂及安全添加剂,进一步提升固态电池的散热能力和安全性能。
在安全方面,得益于自研复合固态电解质、高导热添加剂、自动安全机制三重安全防线,鹏辉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可以通过最严苛的针刺试验,在受到针刺时,能迅速导出并抑制内部能量释放,有效确保固态电池各组件在极端条件下依然保持完整性,做到不冒烟、不起火、不爆炸,从源头避免危险发生。
鹏辉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还具有优异的宽温域性能,能够是现在在-20℃~85℃温度环境条件下,均可稳定充放电循环,实现了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,适用于极寒到酷暑各种复杂气候。
鹏辉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280Wh/kg。2025年,该公司将在材料端搭配使用更高比例硅基负极,能量密度将达300Wh/kg以上。公司预计2025年启动中试研发并小规模生产,2026年将正式建立产线并批量生产。